家风类型:随手帮 重仁义(徐暐杰 马雪萍) | 新鲜资讯 | 资讯中心 | 美晨集团-pg电子模拟器网站入口

 
 
 

资讯中心

最新资讯尽在此

新鲜资讯

家风类型:随手帮 重仁义(徐暐杰 马雪萍)

来源:美晨集团

[ 2017年12月01日 ]

家风类型:随手帮,重仁义

典型人物家庭:徐暐杰、马雪萍

广州是一个充满着“热心”的城市,截至到2017年7月底,广州地区常住人口为1350万余人,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75万余人。每十个广州人当中,就有一个是志愿者。“助人为乐”已经成为整个广州的“家风”。在志愿服务上活跃多年的徐杰和马雪萍,正在将这份城市的“家风”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当中,并一代代地传递给后人,继续着这份“助人”之心。


“志愿达人”徐

“助人”是家族的“接力棒”

徐暐杰平时的身份,是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师。同时,他也有着另外一个身份,那就是“志愿者”。从事志愿服务17年来,徐暐杰多次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。

而他的家庭,也同样是一个坚持“助人”的家庭。从父辈的“学雷锋”,到他这一辈的“志愿者”,都是在无私地帮助别人。他说,“帮助别人”已经成为了家族的“接力棒”,会一代代传下去。

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/廖雪明(除署名外)

徐暐杰告诉孩子,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小的事情,能够在帮助别人时,感受到受助者真诚的快乐,自己的心也会跟着一起快乐起来。

(一)跟着父亲“学雷锋”

今年37岁的徐暐杰,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,他始终都记得,自己小时候,周末时总会坐在父亲的单车上,跟着父亲一起去患者的家里看病。

“在当时那个年代,没有什么志愿者、义工之类的,最多的还是‘学雷锋’。”

“我当时也问过父亲,为什么不让病人去医院里去看病,而是他去病人的家里去看病?”徐暐杰说,父亲的答案是,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,能够帮助一点就帮助一点,这些病人都是“老病号”了,有的是心脏病术后难以自己到医院复诊,也有的是已经到了癌症的末期,自己没办法到医院看病。

徐暐杰作为父亲的“小跟班”,也成为的探访这些病人的“帮手”,有时候帮忙拿着血压计、听诊器,有时候则是跟着父亲一起“望闻问切”。

“老一辈的心态就是这样,能帮就帮,他们也不觉得做了多大的事情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徐暐杰说。

(二)参加“公益”结善缘

徐暐杰说,从上大学开始,他就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,成为了一名“义工”、“志愿者”,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,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

19999月份,刚进入大学的徐暐杰和几个同学定期去探访一些孤寡老人,帮他们打扫卫生,陪他们聊天。

正是在这种公益活动中,徐暐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,“我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别人,而她也是如此。”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目标,两人逐渐走在了一起。

2008年汶川地震,作为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副队长的徐暐杰,灾后第三天便赶赴灾区,成为首批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的志愿者之一。在10天的救援工作中,徐暐杰和17名队员走了灾区10多个乡镇,紧急出诊达300多次,为5000余名灾区群众和解放军官兵提供医疗服务。

大爱无疆。徐暐杰说,参加公益,随手帮人,让他和他的家人都收获很多,他会持续做下去。

(三)“做助人为乐的事情”

“现在老大(大孩子)会经常和我们一起,去帮助别人。”徐暐杰说。现在,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孩子。周末,他会带着大孩子一起参加他的组织的公益活动,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,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。

他告诉记者,现在孩子还小,还不懂得“做义工”、“当志愿者”是怎么一回事,但是,只要能够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能够感受到快乐,这就足够了。

而在耳濡目染下,徐暐杰的确做到了“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快乐”。他说,现在孩子觉得帮助别人是应该做的事情,而且当受助者向孩子报以最真诚的笑容的时候,孩子也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。

“这就像是我们家庭的一个‘接力棒’,由父母那一辈传给了我,而我又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子。”徐暐杰说,到了自己儿子的那一代,他希望,儿子也能够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,让儿子的孩子,也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,感受到快乐。


“街坊大姐”马雪萍

沙面三代人的“志愿”50年

57岁的广州人马雪萍,做了18年的志愿者。无论是在老人院、沙面驿站、扶贫小学,还是在中秋节、国庆节、重阳节、春节,她总会和家人一起在做志愿服务。

在马雪萍看来,家风,不是太多言语,而是身体力行。

50年前,她的父母住在沙面,热心助人,到如今她的孩子、孙子也参与志愿活动。这,就是家风的传承。

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

广州初秋的一个普通清晨。太阳刚透过细叶榕,照在沙面岛上。白日里游人如织、热闹的沙面,在早上5点钟,一切还静悄悄,跟半个世纪前没有区别。

(一)“老奶奶”志愿者

在沙面岛上住了快50年的马雪萍,开始了熟悉又忙碌的一天,她一个人骑着单车,去对面的市场,精挑细选,把家里一天的菜买好。

早上7点钟,马雪萍做好早饭,等两个小外孙吃完,就推着自行车先送大外孙去上幼儿园。

然后,她再折返回家,带着小外孙,到步行距离3分钟的沙面公园。与普通外婆带小外孙子公园玩耍不同,马雪萍带着小外孙,实际是去沙面公园的志愿服务驿站服务。

作为展现广州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,沙面公园志愿服务驿站一个服务内容是为游客提供景点、地图、交通等咨询指引,提供免费开水服务,为在沙面的环卫工人,热天送去菊花茶,寒冷的冬天送上一杯暖茶,为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饭……

(二)父辈开始就热心助人

做志愿者的经历,马雪萍坚持了18年。

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“老人缘”,喜欢热心助人。在身边的老街坊看来,从马雪萍的父母那代开始,这种老广的朴实热心肠就一直都在。

马雪萍从小到大都在沙面。街坊四邻都是单位的同事,爸爸因此被大家推荐为楼长。从儿时起,马雪萍就看到“楼长爸爸”热心助人——哪家厕所堵了、沟渠塞了,都要亲自上阵。

她的妈妈是广州市儿童医院的护士。她记得,当时无论母亲平日工作多繁忙,休息时有空在家,邻居的小朋友调皮磕碰了,妈妈都会给包扎、护理;大院里的小朋友要打疫苗,也都是要找她的妈妈。

(三)18年最感激家人支持

十八年中,除了给予,让马雪萍最感动的就是,这些志愿活动得到了家人支持。

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、春节,这些老年人最渴望有人陪伴的节假日,为了让马雪萍能去做志愿服务,她80多岁的母亲,和弟弟、妹妹等家族成员的大聚餐,都会迁就她提前进行。

每年中秋节时,马雪萍还会带着全家,跟沙面的环卫工人、武警部队的战士一起做月饼,制作灯笼。

有一次,她带着女儿一家一起去了河源山区的志愿助学活动。在那里,她不仅让两个小外孙认识了城里没见的农作物,还让他们跟志愿者们一起去探访了留守儿童。

马雪萍说,从上一辈到孙子辈,在她家,孝敬老人、热心助人这些道理,不靠说,靠的是身体力行。


icp备案号:
pg电子麻将胡了单机版 copyright@2014 by masson group co.ltd all rights reserved
网站地图